close

美國歷史上陷入兩場相當重要的"外國"戰爭,
"驚爆時刻"所提的正是越戰的內容,
"權力風暴"談論的題材是還在進行的對伊拉克出兵!

多線並進像"衝擊效應"(crash)一般的敘事型態似乎已成為主流,
看似不相干的人物與故事,
最後交結出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
尤其是"驚爆時刻"敘述著22個不同人物的互動,
而點出羅伯甘迺迪這位總統候選人
當時要面對國家經濟,種族,參戰與否的種種問題!
"權力風暴"亦是以完全不相干的兩群人,
由媒體,教育等觀點,
切入對於仍然執著參與伊拉克戰爭的疑慮!
兩部電影雖然敘述的都是相當大的議題,
但運用的場景卻都相當少,
"驚爆時刻"幾乎只在這家大飯店中進行著,
最高明的是不用找一個最相似的人來扮演羅伯甘迺迪,
配合著當時的新聞影片,
讓這部類似紀錄片的佳作有著紀錄片的真實感,
也有娛樂片的高潮迭起!
"權力風暴"也只有3個左右的場景,
最大牌的湯姆克魯斯與梅莉史翠普全片只在辦公室中不斷對話,
扮演教授的勞勃瑞福也只在教室與辦公室出現,
但是他們犀利而深度的對話,
就讓這戰爭的問題全部浮現於檯面上!
也因為如此,
有時長篇大論的對話會降低影片的娛樂性,
造成某種沉悶的氣氛,
相較之下,
我比較喜愛"驚爆時刻"!

對於"驚爆時刻"這些人物的刻畫,
讓當時羅伯甘迺迪在競選過程中,
要去正視與提出對於美國面對難關要如何解決的方法,
其中關於越戰部分,
當然是退出戰場!
我比較驚訝與深感同情的,
是片中琳賽蘿涵選擇嫁給並不是心所愛的人
以讓他的男性友人可以不用上戰場,
她甚至說:
"如果可以因此讓他們(班上男同學)都不用參戰,
我願意嫁給他們每個人!"
這樣的言論以代表民眾的反戰情緒,
不用去再以什麼示威遊行抗議的大場面來表達,
都更令人震撼與深具說服力!
影片最高潮也是最讓人難過的,
當然就是最後相當有勝面的羅伯甘迺迪穿過飯店餐廳
在眾人簇擁下離開之時,
(所以也只需要一位臨演的背面來扮演人群中的甘迺迪...)
居然不幸被槍殺重傷,
旁邊也被波及而受槍傷的人們,
正是之前敘述這堆故事裡頭的人物;
在這混亂之際,
影片的旁白是羅伯甘迺迪相當誠懇的談話,
他說著美國面對的危機,
說著他要帶領著大家如何解決....
伴隨著旁人的震驚與眼淚,
我也深深陷於當場的真實氣氛當中!
不幸的是:羅伯甘迺迪於第二天就傷重逝世,
當場受傷的民眾居然都在之後奇蹟地完全痊癒了!
(當場有人是頭部中彈流血的呀~~~)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
羅伯甘迺迪宛如救世主一般,
短暫的生命留下相當多真切與明智的理念讓美國人追尋,
最後的意外也不讓其他人陪葬,
這不正宛若冥冥中上帝做的安排一般嗎?!

"權力風暴"中比較讓我思考的,
其實不是媒體與政府間魚幫水水幫魚造成錯誤的資訊傳播,
而是這名教授在課堂上要大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時,
期待冷漠的年輕人要參與國家並關心社會,
卻意外造成兩名學生決定參加戰爭以實現"參與"的理念,
最後不幸戰死沙場上,
成為號稱能克敵新戰法的首批受難者!
這讓我想到電影"春風化雨"與小說"危險心靈"中的自殺學生!
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是該喚醒孩子們的思想,
但卻也因此讓他們思索目前處境的狀態,
因此造成克服不了或過度投入,
最後連命都沒了;
還是不如讓他呆呆地活著,
盲從地活著,
冷漠地活著,
安全地活著,
這樣對誰都是最沒有"問題"的狀態呀!
因為懂得思索問題,
才會找出正確或進步的路,
但也會因此讓他從安全的位置走向冒險未知之路,
到底哪一種教育才是該去進行的?!
真讓我相當難以抉擇!
我真覺得其實老師是一種相當"恐怖"的行業,
因為有時真會決定了一個孩子的一生,
決定了一個學生的方向,
決定了一個未來主人翁的命運,
覺得自己有時真的承擔不起這重責大任呀!

喜歡劇情片的朋友,
推薦給大家,
會讓你想很多的影片!

相當棒的影評: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65&eid=v165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y0516 的頭像
    shiny0516

    shiny0516的部落格

    shiny05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